原文标题:2022年全球及中国核药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核药外购比重大幅上升「图」
核药指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于人体特定组织富集后,通过检测其发出的辐射来进行组织成像pp电子,或者利用辐射杀灭、抑制病变组织以达到治疗目的。按用途和疗法,核药通常分为诊断用核药与治疗用核药。
从产业链来看,药产业链上游为核素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大部分放射性核素的来源是核反应堆辐照pp电子生产,如14C、125/131I、等,小部分来源是医用回旋加速器的生产,如18F等;产业链中游是核药行业及核医学影像设备制造;产业链下游是医疗机构与终端患者。
从全球核药市场来看,根据BCC Research数据,2020年全球核素药物市场规模达到93亿美元,预计2021-2026年市场年均复合增速为11.0%,2026年市场整体规模达到175亿美元。
从细分市场产品结构来看,2020年全球诊断类核药占比83.4%pp电子,规模达77.15亿美元;治疗类核药占比16.6%,规模达15.31亿美元。
各地区市场规模分布情况,北美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核药市场。据BBC Research数据,2020年北美市场规模达35.11亿美元,占比38.0%;亚太市场(含中国、日本、澳大利亚及印度)规模达22.95亿美元,占比24.8%。
国内核药市场方面,据统计pp电子,2020年中国核药行业规模达13.4亿美元,2017-2020年复合增速9.9%,未来几年预计保持10.5%稳健增速,于2026年规模有望超过24亿美元。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国际市场上,核药房代表企业Cardinal Health拥有超过130家核药房,逾30台回旋加速器,通过能向全美95%以上医疗机构提供3小时内配送服务的供应链能力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国内市场,东诚药业和中国同福占据了中国核药市场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以及绝大部分已上市核药品种。中国核药行业中,主要生产企业云克药业、上海欣科及广东希埃医疗、安迪科为东诚药业的子公司/孙公司;原子高科、原子科兴、中核高通、宁波君安、中核海得威为中国同辐的子公司。若剔除赛德生物、智博高科等非公开披露业绩企业,根据2021年年报,东诚药业和中国同辐的核药板块营收分别为10.84亿元、37.53亿元人民币,东诚药业的市场份额占比约为22.4%,中国同辐市场份额约为77.6%。
1、向核药房购买(外购)是国内医疗机构获取核药的主要方式,且外购比重呈现上升趋势。根据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的统计,正电子药物中,2019年73.7%的医疗机构使用外部机构提供的氟药,较2017年上升6.7pp;单光子药物中,64.4%的医疗机构向外部购买,较2017年提升2.3pp。在当前供应格局下,核药生产企业的市场空间不仅跟随核医学的发展而扩容,并且所分得的份额也逐步增加。
2、我国对放射性药品的开发、生产及经营活动实行许可制度,需要接受生态环境部门的监管,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才可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部分核素药物(如钇-90微球)由医院入科、肿瘤科、骨科等使用,而此类科室建设之初并非为核医学疗配备相关设施,目前绝大部分此类科室的辐安证许可范围未包括非密封放射性药物,在国内审批趋严的大背景下,办理增项的程序冗长繁琐,并可能涉及pp电子新增排污管道等施工项目。对新入企业而言,若缺乏充足的行业及政府部门资源,协助下游客户取得相应使用资质以获得相应销售非常困难。因此行业垄断局面短时间难以改变。
3、核药目前主要应用之一pp电子为核医疗显像设备PET与SPECT示踪剂,用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医疗显像,因此核医学影像设备的进一步普及和诊断量的提升将直接拉动诊断用核药的需求。
从市场上来看,我国PET类诊断的普及进程正处于起步阶段,阶段,PET类(含PET-CT等)每万人检查数从2014年3.4次提升至2019年的6.0次,基数较低但增速提高趋势显著。同时国家及相关部门对精准治疗理念的认可持续深入,对PET设备配置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2020年7月,卫健委对《2018-2020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数量分布表》(简称《数量分布表》)进行调整,其中PET-CT(含PET)规划总数由调整前的710台增加至884台,新增数目由调整前的377台增加至551台,大幅增加46.2%。
原文标题:2022年全球及中国核药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核药外购比重大幅上升「图」
华经产业研究院对核药行业发展现状、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并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企业能及时抢占市场先机;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中国核药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