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千百度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公告宣布,全部已发行股份将被现金要约收购。从27日开始,千百度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短暂停止买卖。pp电子公告发布后第二天,千百度宣布复牌,报收每股0.141港元,涨幅为22.61%。
根据公告,千百度总计发行20.77亿股,其中要约人及要约人一致行动人合计拥有6.41亿,占比为30.85%。收购将以每股0.16港元的价格进行,相较最后一日在港交所收市价格的0.115港元溢价39.13%,总代价为2.46亿港元。
千百度最早依附母公司鸿国国际于2003年在新加坡上市。到了2010年,鸿国国际宣布私有化,出售亏本服装分销业务,并在一年后以千百度的名义在港交所上市。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这家公司的估值从私有化时的9.6亿元增长至70亿元。
当时正是千百度业绩攀升的时候,它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女鞋零售商,除了同名品牌千百度,旗下还拥有伊伴、范欧纳、太阳舞和米奥等子品牌。
千百度转战港股后,在2015年前后迎来巅峰。但在2016年,其销售收入同比上涨5.28%,股东应占溢利却下滑19.9%。到2017年,销售收入和溢利双双下跌。而到了2018年,溢利已经出现亏损。
千百度在本应聚焦主业推动转型的时候,选择将资金投入到其它领域试图寻找新增长点。它在2015年以约1亿英镑收购英国玩具制造商哈姆雷斯,到2017年又用7940.87万美元收购伊顿国际教育近半股权。
由于缺乏相关运营经验,这些举措最终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2019年,千百度亏了4亿后宣布出售玩具业务,并表示回归鞋履主业。但它已经浪费太多时间,市场不会再给它机会,随后到来的疫情则带来更大的冲击。
但最重要的是,潮流趋势的变化,让过去走中高端正装女鞋路线的千百度难以跟各种运动品牌和潮流品牌比拼。而线上电商的崛起,也冲击了千百度的线下门店体系。
根据财报,从2019年到2022年,千百度的营业收入19.36亿元、15.39亿元、16.29亿元和13.82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分别为亏损3.11亿、盈利600万、2700万和1500万。与之相对应,门店数量也从1459家减少至1089家,但平均存货周转期从237.8天增加到280.3天。
和许多依靠加盟女鞋品牌不同,千百度以直营模式推动扩张。根据2022年年报,其共有899家直营店、190家加盟店。由于直营店体系庞大,从装修、培训到货品,支出都要靠千百度内部消化。而在经历数次失败的投资后,千百度已经难以再负担支出,财报显示其在2022年年底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共只有496.3万元。这使其很难彻底推动形象和消费终端零售体验转变。
值得提到的是,千百度不是唯一失落的传统女鞋公司。同样是从2019年到2022年,达芙妮的营业收入从21.26亿港元下跌至2亿港元,门店数量从425家减少至149家。天创时尚的营收从20.89亿下跌至12.73亿,红蜻蜓从29.7亿跌至22.51亿。
在中国女鞋市场尚未快速发展的时代,千百度和达芙妮通过国际化背景、亮眼的设计和频繁选择明星代言的方式迅速提升知名度。而借助加盟模式,这些品牌又得以快速地在各线市场进行扩张。它们对中国消费有着时尚启蒙的作用。
但随着互联网、购物中心等新渠道的崛起,传统渠道如百货商场和专营店的客流都受到冲击,而传统女鞋品牌开店最多的步行街甚至有逐渐退出市场趋势。由于街店数量多,这些品牌很难对渠道进行彻底调整,而衍生出来的低廉形象又使其不易进入到更高端的购物中心。
与此同时,外国品牌、淘品牌和部分新兴设计师鞋履品牌也分流了传统女鞋品牌的市场。而街头潮流虽然退热,但其带动起来的休闲化穿着趋势却已经深入人心。在鞋履选择上,许多消费者如今会直接选择运动鞋。这是过去主打精致正装鞋的传统女装品牌所受到的最大冲击。
业绩下跌致使这些品牌库存周转天数越来越长。大量产品成为销售不出的库存,积压门店陈列空间,并影响了公司现金流。而随后为了减库存进行的频繁促销,则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也损害了品牌形象,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可以看到这些传统女鞋品牌开始推进转型。增开购物中心店、关闭运营不佳的门店以及推出定位更高的子品牌是最常见的做法。而私有化也是其中已上市公司所做的常见选择。它们需要在不被关注的时候做更多调整。
百丽在私有化之后的主要举措,便是推进供应链、销售渠道和品牌矩阵的调整。其子公司滔搏国际于2019年单独在香港上市,2019财年到2023财年的收入分别为325亿、336亿、360亿、318亿和270亿港元。而对于百丽自身,在2020财年和2021财年,其收入分别为201亿元和217亿元,增长率为8.1%。